近日,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徐州七院)成功开展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PICCO)技术,标志着医院在危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领域迈入精准化、个体化新阶段,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提升区域危重症救治能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目标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病例实况
9月21日17时53分,医院重症医学科紧急收治一名多脏器功能衰竭危重病人。患者入院时已呈深昏迷状态,血压呼吸难以维持,治疗团队多次启动抢救程序,先后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人工肝、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等治疗,但情况未有好转,开展实时病情监测以便动态调整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9月23日上午,为实现更精准的血流动力学评估,在总院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蒲琳副主任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朱玉成主任的统筹指导下,多名医生护士组成专项操作团队,为患者成功实施PICCO监测。依托该技术提供的实时动态参数,团队精准调整补液脱水量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患者血压逐渐回升,同时优化CVVHDF治疗方案,在保证器官灌注的前提下适度脱水,有效稳定了患者循环状态,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科普时刻
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准确、实时地掌握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血流状态,是精准制定治疗方案、抢夺抢救黄金时间的核心前提。传统监测手段因存在参数单一、动态反馈不足等局限,难以全面应对复杂循环状况,成为制约危重症救治效能提升的关键瓶颈。
作为当前国际公认的微创、高效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PICCO仅需通过一根特殊中心静脉导管与一根置于股动脉(或其他大动脉)的动脉导管,结合经肺热稀释法与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即可连续输出心排血量、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血管外肺水、肺血管通透性指数等20余项核心参数,实现对患者循环容量、心脏功能、肺水状态的全方位动态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视化、数据化”的精准导航。
相较于传统监测手段,PICCO的优势不仅在于“微创”降低了感染风险,更在于“连续动态”的监测特性,能实时捕捉病情变化,避免因静态参数滞后导致的治疗偏差,尤其适用于感染性休克、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复杂危重症患者。
未来,医院将进一步深化PICCO技术在重症感染、创伤休克、围手术期高危患者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化操作与诊疗流程,在北京地坛医院的帮助下,探索PICCO技术与床旁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先进手段的融合应用,构建 “多维度、立体化” 的危重症监测体系,并通过技术培训、病例会诊、远程指导等方式,向区域内基层医院辐射技术经验,助力提升区域整体危重症救治能力,切实履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守护区域群众生命健康” 的职责使命。
来源: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