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30岁,血管年龄却已超50岁”——如今,在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中这类“人未老,血管先衰”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常见。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加之久坐、熬夜等生活方式,正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提前踏入“心血管风险区”。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的数据更是敲响警钟: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3.3亿,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人正受其困扰;心血管病死亡率居于各类疾病之首,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意味着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值得注意的是,20-44岁的年轻人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5.3%,心血管疾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亟需引起广泛重视。而对抗这一风险的关键,正是从饮食入手,做好“减盐、减油、减糖”,从源头上为血管“减负”。
减盐:为血管“减压”,警惕“隐形盐”
盐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过量摄入会明显增加血管负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我国居民日均烹调用盐达10.5克,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每日5克上限,这也是我国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盐饮食会使血液中钠离子增多,身体为了维持平衡会滞留更多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血管压力上升。对于约60%的“盐敏感”人群来说,这种血压上升更为明显且更难控制。
减盐的关键在于“主动控制”和“警惕隐形盐”。除了食盐之外,酱油、味精、鸡精等调味品,话梅、陈皮等零食,咸菜、腐乳等腌制食品,以及虾皮、海米等海产品中都含有大量“隐形盐”。建议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如果钠的营养素参考值(NRV%)超过30%,就要谨慎选择。
减油:疏通血管,分清“好脂肪”与“坏脂肪”
“减油”不是“不吃油”,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但“吃错油”会加速血管老化。要重点警惕两类“坏脂肪”:一是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猪牛羊等红肉、动物内脏、黄油及棕榈油中,过量摄入会升高“坏胆固醇”(LDL-C);二是反式脂肪,堪称最危险的“隐形杀手”,常见于含氢化植物油、起酥油的饼干、蛋糕、奶茶、油炸食品中,会同时升高“坏胆固醇”、降低保护血管的“好胆固醇”(HDL-C)。
相反,橄榄油、菜籽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以及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核桃、杏仁中的多不饱和脂肪属于“好脂肪”,适量摄入有助于保护血管。
日常减油建议: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确保每日烹调油不超过25克;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做油炸食品时用不粘锅或烤箱减少用油;购买包装食品时查看成分表,尽量避开含反式脂肪的食物。
减糖:防范“代谢风暴”,别被“甜”迷糊
“减糖”主要针对“添加糖”,即食品加工过程中额外加入的蔗糖、果葡糖浆等,常见于含糖饮料、蛋糕、饼干、调味酸奶等。WHO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5克(约6茶匙)。
过多摄入添加糖不仅伤牙、增加糖尿病风险,还会引发“代谢风暴”:多余糖分转化为脂肪堆积体内,导致肥胖,进而诱发高血压、高胆固醇;同时会产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种物质会“黏住”血管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使其失效,还会引发氧化应激、产生大量自由基,炎症与氧化如同“两把刀”,反复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提前老化。减糖的核心是“主动规避”,选购食品时先看营养标签,减少含糖饮料和甜食的摄入。
除了“三减”,这些习惯也能护血管,做好“三减”的同时,搭配健康习惯能让血管保护更全面:
1.戒烟限酒: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壁,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风险;酒精会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引发心肌肥厚、心律失常,还会损伤肝细胞,降低肝脏脂类代谢能力,导致血管损伤和脂肪肝。
2.多吃护血管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酸枣、石榴、莲藕、花菜等,能减少胆固醇和钠、脂肪的吸收,辅助降压,还能加速胆固醇排出;
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西蓝花、生菜、酵母、芦笋、猪肝等,可降低血液中过多的同型半胱氨酸,减少其对血管壁的刺激,降低炎症和斑块形成的几率。
3.足量喝水也很重要,1500-1700毫升的饮水量能提高代谢、促进废物排出,减轻血管压力。
血管健康关乎生命质量,无论年轻与否,都该从现在开始,把“三减”融入日常饮食,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别让不良习惯加速血管老化,用科学的方式,为心血管健康筑起“防护墙”。
陈震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在读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培训基地秘书、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委员会医生品牌学组成员。近年发表核心及SCI论文6篇。
专业方向:冠心病介入诊疗,年手术量800余台,熟练掌握冠脉复杂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钙化病变,左主干病变)的介入诊疗。
关注抖音“心内科陈医生”,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相关科普知识。
来源:徐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