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所有人的小雪通用养生法则
1、起居·防寒保暖,护阳固本
应严格遵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作息原则,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
保暖是重中之重,尤其要保护好头、颈、腰、腹、膝、脚。老年人及慢病患者出门应戴帽、围巾,穿保暖的背心和棉鞋。每晚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水中可加艾叶或生姜,驱散全身寒气。
2、运动·室内为主,和缓为要
运动应以室内和缓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室内散步等。避免在寒冷、大风或空气污浊的室外进行剧烈运动,以防寒邪直中、耗伤阳气。
运动至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牢记“冬月不宜汗出淋漓”的古训。
3、情志·静养心神,防寒也防“郁”
冬季光照减少,万物萧瑟,易导致人情绪低落,即“冬季抑郁”。中医认为这与心阳不振、肝气不舒有关。
应主动调摄心神,多听轻松欢快的音乐,多与亲友交流,多参与烹饪、手工艺等能带来成就感的室内活动。天气晴好时,多到户外晒太阳,尤其是背对太阳晒背,以温通督脉阳气,提振精神。
小雪膳食营养指导
温润益肾,防燥防内火
饮食应在立冬“温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补肾、养血、通络的食物,同时注意防止因过度温补和室内干燥导致“内火”。
01推荐食材:
温补肾阳:羊肉、牛肉、鸡肉、虾、核桃、板栗。
滋阴益精:黑芝麻、黑豆、黑木耳、枸杞、海参、桑葚。
活血通络:山楂、洋葱、玫瑰花、黄酒(适量)。
02推荐食谱:
汤品:黑豆核桃排骨汤(补肾健脑,强筋健骨)、山药羊肉汤(温中健脾,益肾填精)。
粥品:芝麻核桃粥(乌发润肠,补肾益精)、红枣桂圆粥(养血安神,健脾暖胃)。
茶饮:红枣枸杞茶(补血明目)、玫瑰花山楂茶(疏肝解郁,活血消食)。
03饮食禁忌:
忌食生冷、黏硬难消化的食物,如冰淇淋、年糕等。
温补之品(如羊肉、辣椒)需适量,并注意搭配白萝卜、白菜、豆腐等性凉的食物以制衡,防止出现口干、便秘等“上火”症状。
重点人群
中医健康特别提醒
01老年人:补肾壮骨,谨防跌倒
(1)中医解析:老年人肾精亏虚,筋骨失养,遇寒冷则气血凝滞,更易引发关节痛、腰腿痛,且反应迟钝,是跌倒骨折的高危期。
(2)建议:
全方位保暖:重点保护腰膝关节,可佩戴护膝,穿高腰棉裤。起床、如厕、起身时动作务必缓慢,扶稳站起。
食疗壮骨:可常食杜仲牛骨汤(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杜仲)、核桃、板栗等,有强筋健骨之效。
多晒太阳: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背对太阳晒背半小时,是天然的“钙剂”和“阳气补充剂”。
02高血压患者("高") 引火归元,稳定为要
(1)中医解析:冬季血压普遍高于夏季。若过食温补或情绪激动,易致虚阳上浮,出现面红、头晕、血压骤升。同时,室内外温差大对血管是巨大考验。
(2)建议:
清补平补:多用黑芝麻、桑葚、枸杞、芹菜、百合等滋阴潜阳的食材。避免鹿茸、附子等大热之品。每晚热水泡脚,可引上浮的虚火下行,有助降压安眠。
管理温差: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应在楼道等过渡区稍作适应,再出门。
严密监测:加强血压监测,尤其关注晨峰血压和服药前的血压,严格遵医嘱服药。
03糖尿病患者("糖") 滋养肾阴,通络防痹
(1)中医解析:糖尿病患者阴液本亏,冬季燥热室内环境会加重阴虚。寒主收引凝滞,易使气血运行不畅,加重肢体末梢的麻木、冷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建议:
润补结合:进补宜选择鸭肉、鲫鱼、山药、木耳等平补滋阴之品。避免油腻厚重的汤羹,可常吃些洋葱、山楂以助活血通络。
精心护足:每日用温水(用手试温,勿用脚试!)洗脚,并仔细检查双脚有无皲裂、水泡。穿柔软吸汗的棉袜和宽松的棉鞋,切忌用电热毯、暖宝宝直接暖脚。
保持运动:坚持室内运动,如八段锦,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循环。
04慢阻肺患者("慢阻肺") 培元固本,力避外感
(1)中医解析:“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慢阻肺患者多肺肾两虚,寒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一次普通感冒都可能引发严重的急性加重。
(2)建议:
严防死守:出门全副武装(帽子、口罩、围巾、高领衣),有效为吸入的空气加温加湿。尽量避免去人多密闭的公共场所。
食疗培元:可常食核桃、山药、百合、虫草花(非冬虫夏草)等补益肺肾的食材。黄芪炖乳鸽是益气固表的佳品。
坚持呼吸功能锻炼:每日在室内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是维持肺功能的“必修课”。
接种疫苗:若尚未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应咨询医生尽快补种。
小雪时节,天地闭塞,人体阳气内敛。养生重在“藏”与“防”,藏好肾精,防住寒邪与郁气。请各位居民朋友,特别是重点人群,悉心养护,静待春归。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为通用健康知识科普,不能替代专业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个人体质各异,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鼓楼区九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