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长廊永远流动着两种时间:电子钟跳动的数字时间,与生命抗争的脉搏时间。
从执柳叶刀的外科圣手到调试CT机的工程师,从执听诊器的内科医师到显微洞察的病理医师,每个岗位都是拯救生命乐章中不可替代的音符。那些被简化为“白衣天使”的称谓背后,是各种专业资质证书在黑暗中发出的微光,是多个岗位齿轮咬合转动的精密韵律。
医院里的“360行”系列文章,不只是一组于医院各岗位的简单素描,而是对医院生命守护体系以及医学人文的解构。通过他们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在平凡岗位中,也有照亮生命的纯粹星光。谨以这组报道,记录所有为生命续航的微光。
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导医台前,总有一个身影忙碌而温暖。她是徐瑞,怀揣着对护理事业的满腔热忱与崇高理想,于2010年踏入了徐州市中心医院。在这里,她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以护师的专业素养,在导医的岗位上坚守了十余年。导医的工作繁杂而琐碎,引导就诊、咨询答疑、协助分诊、维护秩序……每一项都考验着导医的耐心与细心。
徐瑞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远不止于简单的指引方向。她常说:“导医不仅是医院的第一张名片,更是患者心灵的第一缕阳光。我们需要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学会察言观色,从患者的细微表情中捕捉到他们的需求与不安;同时,还要保持高度的警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需求。”
每天清晨,徐瑞到岗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导医台的各项物品,整理就诊流程指引单,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一句温和的“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是她开启工作的标配,也像一缕春风,吹散了患者初到医院的焦虑与茫然。
曾有一位大叔在就诊时不慎遗落了一个背包,里面装着手机、现金和重要的检查结果。当大叔发现物品丢失,急得满头大汗地回到导医台求助时,徐瑞一边轻声安慰他不要着急,一边立刻联系同事调取监控。为了尽快帮大叔找回失物,她和同事们主动放弃了下班休息时间,逐段排查监控录像,最终在候诊区的座椅缝隙里找到了背包。当徐瑞将背包交到大叔手中时,大叔激动得拿出现金想要表示感谢,却被她婉言谢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她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
徐瑞提醒患者检查项目注意事项
无独有偶,徐瑞在候诊区发现一位患者脸色苍白,额头不停出汗,并伴有轻微的头晕症状。她立刻上前询问并倒了一杯温热的水递上。后得知患者高烧未退,还有多项检查需要做,她当即推来轮椅,全程陪同患者完成各项检查——从挂号到抽血,从影像检查到取药,每一个环节她都细心指引、耐心等待。后来,这位患者康复后特意写来一封感谢信,信中称赞徐瑞的服务“如沐春风,让人在病痛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
徐瑞为患者测量体温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徐瑞与一位聋哑患者的“笔谈问诊”。那天,一位中年男子站在导医台前,神情焦虑,不停地用手比划着。徐瑞起初以为他只是语言不通,尝试用普通话和方言反复询问“您哪里不舒服?”但对方只是摇头。就在她思索如何沟通时,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发烧3天,头疼,咳嗽,说不出话,听不见。”徐瑞瞬间明白,这是一位需要特殊帮助的聋哑患者。她迅速拿出纸笔,写下:“您体温多少?有没有去过外地?”患者接过笔,颤抖地写下:“昨晚量过,39.2℃,没出去过。”
就这样,一场特殊的对话在纸笔间展开。徐瑞一边耐心记录患者的症状信息,一边协调医护人员为其安排就诊。考虑到患者无法口头表达症状细节,且高烧不退可能存在紧急情况,她又主动联系检查科室,说明情况后为患者申请了急诊检查和加急报告。当检查结果显示是病毒感染,并无其他大问题时,徐瑞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为了让患者清楚用药方法,她为该患者写下三条医嘱:1、退烧药:体温超38.5℃时吃1片,每天不超过3次。2、消炎药:早1片,晚1片,饭后吃。3、多喝水,多休息。”怕患者看不懂文字描述,她还特意画了简单的太阳和月亮图标,分别标注白天和晚上的服药时间。患者接过纸条,看着上面清晰的文字和可爱的图标,眼眶瞬间泛红,他双手合十,向徐瑞深深鞠了一躬。这个无声的鞠躬,是对徐瑞暖心服务的肯定。
十余年的导医生涯,徐瑞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用专业与温情为患者搭建起通往健康的桥梁。在导医台前,徐瑞就像一盏明灯,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诠释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为患者排忧解难,让患者在医院的就诊过程中不再迷茫无助,而是感受到满满的关怀与温暖。
人物风采
徐瑞
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导医 护师
从事护理工作15年,工作期间荣获院级先进个人三次,荣获医院门护组心肺复苏比赛二等奖和服务情景模拟竞赛一等奖。
来源:徐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