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专题报道 > 精准导航 精确“狙击” 小孔径里见真章——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应用神经内镜技术为危急脑血肿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精准导航 精确“狙击” 小孔径里见真章——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应用神经内镜技术为危急脑血肿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9-03 22:04:00    阅读量:6242次
[摘要]:徐州健康:近日,六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病情危急、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了神经内镜辅助下的血肿清除术。手术利用神经内镜抵近观察、清晰显像的优势,实现了对血肿的精准、微创清

  近日,六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病情危急、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了神经内镜辅助下的血肿清除术。手术利用神经内镜抵近观察、清晰显像的优势,实现了对血肿的精准、微创清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此项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在微创手术领域迈上新台阶,未来将大力推广“神经内镜与手术显微镜”双镜联合的先进模式,为更多复杂颅脑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悄无声息”的出血 能要命的双侧血肿

  一个多月前,年仅七旬的陈大爷因为车祸导致脑外伤入院治疗,在最近的一次检查中,神经外科主任赵伟发现老人反应迟缓,相较于月前更为明显,原来是硬膜下血肿在“作祟”,发现时双侧均有出血,尤其是左侧血肿已达近80毫升,“这是受伤后缓慢出血所致,按照这个血量可以推断出血速度是非常慢的,很容易被忽略。”

  脑组织受压明显,中线结构移位,左侧属混杂密度,部分血块未完全液化切伴有分隔,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危及生命。“分隔就像血块被隔在了两间屋内,隔着一堵墙看不真切。”赵伟解释说,按照以往的血肿清除术,右侧血肿可完全清除,但左侧血肿量大且存有分隔,清除时因视野局限很容易“留尾巴”。因此经过神经外科团队的周密评估,决定为其施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

  术中,赵伟和主治医师孙宗浩在患者颅骨上开一约3*3cm的骨窗,将纤细的神经内镜深入血肿腔内。内镜前端的高清摄像头将腔内情况实时放大传输至显示屏,血肿、包膜、分隔、血管等结构一览无余。在“抵近观察、直视操作”下,得以精准分离血肿包膜,打通分隔,尽可能清除陈旧性血凝块,并细致止血,有效避免了脑组织的二次损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意识状态和肢体功能即刻得到改善。

神经内镜如何实现“钥匙孔里清淤”?

  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一般会施行钻孔引流术,但该患者不仅血肿有分隔,且密度不均匀,若行钻孔引流术,血肿未必能够清除彻底,恐影响日后恢复。而神经内镜集光学成像与显微摄像于一体,犹如外科医生深入颅内的“眼睛”和“手臂,尤其适合处理深部或复杂位置的病变。

  1.  视野清晰无死角:内镜可直达病灶深处,提供全景化、多角度的明亮视野,清晰显露显微镜下难以直视的角落,极大提升了血肿清除的彻底性和安全性。

  2.  操作精准损伤小:抵近观察使得操作更精准,能有效保护周围正常的脑组织、血管及神经,真正实现了微创治疗,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3.  弥补显微镜局限:对于深部、角落或双侧病变,单纯显微镜手术有时存在照明和视角限制。神经内镜的引入,完美弥补了这些不足。

  赵伟指出,神经内镜与手术显微镜并非相互替代,而是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未来,将大力推进“内镜与显微镜双剑合璧”的手术模式。显微镜提供开阔的全局视野和熟悉的操作平台,内镜则深入探查疑难角落,协同完成复杂手术。这种融合技术尤其适用于垂体瘤、颅底肿瘤、脑室内病变以及本次成功的脑血肿清除等手术,必将成为提升我院神经外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健康科普:认识慢性硬膜下血肿
  1、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头部外伤后(有时外伤史不被注意),数周或数月后出现症状。由于老年人脑组织萎缩,颅腔空间相对增大,受伤后桥静脉易撕裂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缓慢形成血肿并逐渐增大压迫大脑。

  2、常见症状:逐渐加重的头痛、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计算力变差、行走不稳、一侧肢体无力等,易被误认为“老年痴呆”或“脑梗死”。

  3、治疗手段:一旦确诊且出现症状,手术清除血肿是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的钻孔冲洗引流术,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更微创、更彻底,尤其适用于包裹性、多房性或有大量血凝块的复杂血肿。

  家中老人如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尤其是有过跌倒、碰头史的,应高度警惕,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明确诊断。

来源: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