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指南丨中暑不是小事,趁“热”收好这份急救攻略
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指南丨中暑不是小事,趁“热”收好这份急救攻略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7-04 16:37:00    阅读量:5218次
[摘要]:徐州健康:进入到7月份以来,我市及周边地区持续高温,伴随着徐州烧烤的火热,我们也进入了持续的“烧烤”模式。近期,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了不少中暑患者,症状通常有头晕、恶心、

  进入到7月份以来,我市及周边地区持续高温,伴随着徐州烧烤的火热,我们也进入了持续的“烧烤”模式。

  近期,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了不少中暑患者,症状通常有头晕、恶心、胸闷,严重者甚至有高热、抽搐、昏迷等。

  当你的身边有人中暑后,该如何急救?如何就诊?我们又该如何预防中暑?来听听急诊医学科医生的建议。

  1 中暑不是小事,严重可致命!

  一般来说,机体通过自身产热、散热功能,可以保证身体的体温恒定,而散热主要依赖蒸发、对流、传导和辐射进行散热,其中汗水是运动时的主要散热方式。

  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散热效率明显下降,产热明显大于散热,形成急性的调控障碍,身体进而出现头晕、多汗、恶心、体温升高、乏力、抽搐、意识不清(如谵妄、惊厥、昏迷)、甚至死亡可能。

  2 正确识别中暑,方能科学应对!

  在2025年6月发布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首次规范了热相关疾病的分类:按照病情由轻到重,可分为轻度热相关疾病:热疹、热水肿、热痉挛。中度:热晕厥和热衰竭。重度:热射病。

  热疹:由于过度出汗导致汗腺堵塞,进而出现皮疹、炎症、感染。

  热水肿: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和间质液体积聚引起,在热环境中久坐导致的四肢(通常是下肢)肿胀。

  热痉挛:在热环境中运动时由于液体和电解质耗竭引起的疼痛性肌肉收缩,出现肌肉僵硬且触诊时有压痛。

  热晕厥:热环境导致血管内容量不足,在体位改变时发生眩晕或晕厥,全身无力、体位性晕厥,一旦平躺迅速恢复。

  热衰竭:由于体液大量丢失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出现疲劳、恶心、呕吐、头痛、眩晕、焦虑、大量出汗,但意识状态正常。

  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中暑类型,多表现为极高的核心体温(>40°C)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状态改变、癫痫发作、昏迷、多系统器官衰竭。

  重要提醒:热射病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多器官衰竭,必须争分夺秒送医! 

  3 关注高危人群,精准识别

  中暑的危险因素较多,且个体差异较大,但多由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引起。以下人群尤为脆弱:

  1、户外:例如田间劳作的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消防员、交警、运动员、流浪者等户外劳动者及运动者。

  2、室内:屋内独居的老年人,儿童或肥胖者,以及有糖尿病、腹泻等基础疾病的人,或者在未有降温措施的工厂内工作的人群等。

  特别警惕:不典型热射病易被误诊

  体温小于40℃、未接触高温高湿环境、运动量不大、意识障碍不显著,但出现了一些其他临床表现,且用其他疾病无法解释时——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

 4 掌握黄金30分钟救命法则

     关键时刻能救命!

  当发现有人出现“烫(自觉身体发烫)、晃(行走不稳)、晕(意识模糊)、乱(恶心呕吐等)”预警信号时,必须争分夺秒启动急救,“边降温边转运” 是核心原则。

  在做不到兼顾的情形下,记得降温第一!降温第一!降温第一!。因为每提前1分钟降温,脑损伤风险降低7%。

  对非专业急救人员,现场急救遵循 “脱、泡、补、送” 步骤:

  脱:立即脱离热环境,脱去衣物,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或空调房(地面温度每降1℃,散热效率提升15%)。

  泡:用冷水浸泡或持续浇淋(水流带走热量的速度是空气的25倍),如果做不到冷水常温自来水(26℃左右)亦可,同时用强风吹。

  补: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昏迷者禁止灌水,头偏一侧防误吸。

  送:边降温边拨打120,明确告知“疑似热射病”。

  当然,在非专业急救过程中还应避免急救三禁忌:

  喂退烧药:对中枢性高热无效,反致肝损伤

  酒精擦身:挥发过快引发寒战,反升高体温

  掐人中、灌水:抽搐时误吸率超60%

  5 专业救治,打造急救生命链条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首次提出 “快速识别—现场急救—后送转运—医院救治—康复与返岗”救治生命链,并强调 “十早一禁”原则。

  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是江苏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徐州中心之一,对各类型中暑尤其是热射病患者的救治有着丰富临床经验,每年都收治大量来自周边城市的热射病患者,承担着徐州及周边地区热射病的救治工作。

  目前科室对于中暑患者特别是危重症热射病患者制定了一系列救治流程,形成了院前急救(120)—急诊抢救—急诊病房—EICU 救治生命链,充分发挥医院在各类中暑疾病领域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6 相关链接:

     预防中暑,牢记以下要点

  科学的预防是避免悲剧的最好方法,因而我们要做到:

  1、避免每日高温时间段外出、劳作:外出时应科学防晒,穿着透气,减少热量吸收。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劳逸结合。

  2、科学补水:水是生命之源,要及时补充水分,但补水有讲究:多采用阶梯补水法—劳作前2小时分次喝1000ml电解质水,劳作中分次少量补水(每次约200ml),劳作后可适当补充一些冰水,特别时出汗较多时。一定要谨记,切勿单纯喝水,记得加盐。

  3、生活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逐渐增加工作量,使身体逐渐耐受高热。及时打开风扇或者空调。避免独居,室外活动劳作时记得结伴而行。多食用一些富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水果。

 友情提醒:

  高温天气还在持续,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做好日常防护,这个夏天才能更安全、更舒适。


扫一扫,分享本页